专业代码: 080714 学科门类: 工学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能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从事产品开发、维护运营、工艺设计、工艺制造与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根植邢台,面向河北,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预期学生在毕业后五年左右能达到的具体目标:
培养目标1: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关注当代全球和社会问题,具有质量意识、环境意识和安全意识。
培养目标2:学生毕业五年后在电子技术、信息处理、通信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专业领域具有竞争优势,从事本专业及相关交叉专业的生产运行、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等工作。
培养目标3: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技能,独立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
培养目标4:具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交流、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其受到电子产品硬件设计及开发、嵌入式软/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智能信号处理系统设计及应用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思维方法,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
1.1 能够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和工程基础的基本概念,用于描述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工程问题;
1.2 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可建立复杂工程问题的适用数学模型,分析和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并通过比较、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够运用工程科学和专业知识对电子信息技术工程问题进行判断、分解和表达;
2.2 掌握文献检索方法,通过查阅手册、文献、规范等技术资料,分析、评价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能够设计针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结合工程应用的内外部因素,设计和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基本软硬件系统,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能够根据任务要求,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案设计、技术或产品的开发;
3.2 设计/开发环节具有创新意识,可对现有方法进行评价或改进;
3.3 设计/开发环节应充分考虑法律、健康、安全、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因素。
毕业要求4:研究
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实验结果,并通过信息得到合理有效的综合结论。
4.1 能够掌握嵌入式和单片机的基本原理、调试及操作方法;
4.2 能够遵循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来开展实验研究,包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整理;
4.3 能够采用有效的数学手段,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并得出合理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
能够针对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选择、使用或开发适用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掌握电子信息行业相关仿真和设计软件,能够利用网络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开发与使用各种电子测试相关仪器设备,包括信号发生器、示波器、数字万用表、电源、频谱分析仪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5.2 能够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相关领域设计与运行需要,选择与使用各种仿真软件,如
Matlab、Multisim、Proteus等。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
能够基于电子信息领域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能分析和评价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具有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经历;
6.2 熟悉与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
6.3 方案设计能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6.4 能客观评价设计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熟悉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7.2 能够理解、评估电子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8.2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 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注重团队合作,理解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和意义;
9.2 具备在多学科团队背景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与执行能力。
毕业要求10:沟通
能够就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能够通过陈述发言等口头形式表达工程问题,并对此进行沟通和交流;
10.2 能够通过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等书面形式清晰表达个人见解;
10.3 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能够阅读和翻译电子信息类相关外文资料;
10.4 了解电子信息学科发展现状,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交流。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合理安排工程实践内容,并能在工程实践中优化解决方案;
11.2 掌握工程经济基础知识,能够将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于电子系统设计与运行。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 能够正确认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12.2 能够及时了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最新理论和技术,关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国际前沿动态。
三、核心课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算法与数据结构、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微型计算机原理、通信原理。
四、学制与学分要求
(一)学制:四年
(二)最低学分:毕业最低学分179学分,其中必修157.5学分;选修21.5学分(两个及以上专业方向模块时,专业方向模块的学分计为选修学分);公共选修课10学分;创新创业教育4学分;劳动教育2学分。
五、授予学位及要求
符合《邢台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各类课程设置及要求
(一)各类课程结构的设置说明
课程设置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体系。课程按4学年安排,每学年分2学期,别用1-8学期表示。
(二)课程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表
七、课程设置总表
(一)通识课程平台(应修54学分,必修44学分,选修10学分)
(二)学科专业平台(应修65学分:必修65学分,选修0学分)
学科专业平台基础课模块
(三)专业模块方向
专业方向课模块:现代通信技术方向(应修17学分,必修17学分,选修0学分)
(四)专业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11.5学分)
八、综合实践平台课程设置一览
九、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度矩阵
注:课程类别:1-通识课程;2-学科专业基础课;3-专业方向课;4-专业任选课;5-综合实践平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