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0-04-23 查看次数: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调试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卫生厅、共青团河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冀教政体[2006]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就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帮助大学生不断优化心理素质,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在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3)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课外文体活动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4)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将发挥教师教育引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5)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关心学生,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要严格落实教育部、河北省关于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选修课程的有关要求,开足开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课程普及程度。注意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关课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2.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大一新生入学2个月前后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在节假日、学生毕业前夕等时期进行重点排查,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科学规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和跟踪服务提供参考。每年要保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
3.扎实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准确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积极拓展工作途径,通过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有重点地做好新生、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4.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的作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朋辈互助机制,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同伴教育的能动性,构筑大学生心理自助体系。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专业指导,支持他们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5.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通过知识竞赛、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健康讲座、有奖征文、心理健康展板比赛、心理微博群等多种形式,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6.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认真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到学院、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要特别注意防止因心理障碍引发的意外事件发生,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和有效干预。
1.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比例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技能。
2.重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对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广大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1.学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辅导和咨询工作。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总体安排和具体活动的开展。在各学院(系部)设立心理辅导小组,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形成覆盖学生班级、宿舍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为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成才服务。
2.加大投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不断完善场地设施、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条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整合各方力量,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经费单列预算,专款专用。参照兄弟院校的做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按在校学生每人每年10元标准计算,并逐年有所增加,主要用于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普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书籍和音像制品的购买,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津贴;心理咨询人员业务培训,专家培训讲座、咨询、督导,办公设备、训练设备的购置等。
4.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具体工作用房和场地,并且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能够满足学生接受教育和咨询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场地包括预约办公室、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宣泄室等。同时能够满足专兼职教师独立工作需要。购置完备的健康、能力、人格、职业等方面测评软件,购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需的设备、器材,图书、期刊、音像等参考资料,并能够不断补充、更新。